初二真二 邱晓钰、刘芷菱、陈家浩 联合报道
感谢摄影组提供照片
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,人们在网络上的每一条评论、每一次点击,往往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人的情绪与认知。为提升同学们对网络环境的敏感度,增强正确使用网络与社交平台的意识,我校于5月17日的多元学习日,在讲堂举办了一场资讯素养教育讲座,并特邀资深媒体与传播教育工作者叶添鸿老师担任主讲人。

(图1:资深媒体与传播教育工作者叶添鸿老师)
讲座伊始,叶老师以一个充满创意的数据互动活动引导同学们进入思考。他请大家设想:如果在社交平台看到“有人欺负小猫”的影片,你会在评论区留下怎样的话语?同学们纷纷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,并由老师统一收集。在这个看似轻松的环节中,大家逐渐意识到——一句看似随意的评论,其实反映着背后的价值判断,也可能对他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。

(图2:数据互动)
叶老师指出,在现代社会中,人们的日常行为几乎都受到网络和智能设备的影响。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这种“网络影响”的含义,他播放了一部探讨“网络社群是进步的动力,还是霸凌的温床?”的专题影片,引发大家进一步思考。
影片结束后,叶老师透过“传输者、收信者、电影人、电影院、观众、网络用户与社交平台”等角色的解析,帮助同学们建立起对传播过程的整体认知。他强调,现代网络之所以令人敢于表达,除了平台开放,更与多种心理机制有关,包括:匿名效应(身份不明,降低发言顾虑)、隐形效应(对话缺乏表情肢体,减少同理心)、非即时性效应(回复不需立刻回应,给予情绪时间)、幻想效应(脑补对方形象,容易形成误解)、想象世界效应(在网络中建构“理想自我”)、权威降低效应(线上身份平等,权威感下降)等。这些“网络效应”解释了为何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与现实中可能大相径庭。

(图3:六大网络效应介绍)
为了加深理解,叶老师现场安排了影片中提及的“立场移动活动”。他提出三个有争议的问题,并请同学们根据自身观点,走到讲台上标注着“非常认同”“认同”“中立”“不认同”或“非常不认同”的位置。每位同学都需简要分享自己的理由。通过这样的互动游戏,大家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,更意识到每种立场背后都值得理解与尊重。
